访问bevictor伟德国际官网
ENGLISH
2020-02-01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支撑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支撑
        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徐国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这一重大论断深刻阐明了国家治理与文化发展的内在关系,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为新时代充分发挥“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厘清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根因

纵观人类历史,大凡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世界尊重认同的国家和民族,往往是因为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文化品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自然需要以文化的传承发展为条件,以文化的繁荣兴盛为支撑。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题中之义和显著标志。文化软实力既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文化强国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构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时代,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国家治理能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新时代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不仅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文化激荡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着我国在国际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还关系着推进“中国之治”的进程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驱力。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对于国家的关系犹如地球的磁场之于地球上的物质,人类的所有行为和国家的一切活动都在被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悄无声息地制约着。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文化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生驱动力。换言之,文化创新牵引着人类社会的变迁,也驱动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文化的变迁与创新推动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内蕴文化的变迁与创新。文化创新可以为国家治理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价值导向和智力支持,把文化力注入国家治理体系中,必将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化动能是衡量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标准。国家治理效能是指国家在实现治理目标的过程中所显现的能力和所获取的治理效率、效果、效益的总体反映。它是衡量国家治理工作成效的标尺,是治理能力高低的集中表达。追求治理效能的不断提高,是国家治理的生命所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追求国家治理效能并不是一个随心所欲的选择过程,因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文化传统与国家治理的内在关系不仅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制度创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能,将文化动能切实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守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根脉

我国的国家治理有着独特的文化优势和深厚的文化根脉。这就是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历史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等伟大实践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充分把传统文化中“为政在人”的民本思想、“以义统利”的价值取向、“中庸之道”的方式方法、“敬德保民”的治国之道、“缘法而治”的法治理念、“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等历久弥新的传统治理智慧,运用到现代治理过程中。

昂扬向上的中国革命文化。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中,形成了诸多内涵深刻、特质鲜明的革命精神谱系,其中既包括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红船精神、以“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创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也包括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长征精神、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等。这些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力量,也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可靠保证。

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一方面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国家治理的道德基础;另一方面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加快科学文化建设。

筑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从文化维度来看,筑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健全文化建设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制度,需要首先明晰“靠什么指导”“以什么姿态”“用什么引领”这三个基本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决定》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公司产品各方面。这一论断科学回答了我们靠什么指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制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最鲜亮的底色,还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文化制度最显著的标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制度的灵魂。如果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和人民就会失去共同前进的思想基础,必然导致文化的衰弱、思想的混乱甚至社会的动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质上就是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决定》强调,“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这一论断科学回答了我们以什么姿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基本问题。文化自信,是基于民族历史和文化自觉基础上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以自信的姿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制度,彰显了我们对中华文化的敬意,具体包括对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哲们的崇敬、对培育昂扬向上的革命文化的英雄先烈的崇敬、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人物的崇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建立起有自信的文化和有内涵的文化建设制度,从而筑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决定》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这一论断科学回答了我们用什么引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基本问题。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建设制度的性质和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方能真正体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才能顺利实现“中国之治”。

(作者: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