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bevictor伟德国际官网
ENGLISH
2021-03-26

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发展史上,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古往今来,凡追求善治者,大都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但真正能解决好贫困问题的却少之又少。

近代以来,西欧北美率先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然而,社会贫困问题却并未随着物质财富的急剧增长而得到解决,贫富分化、发展鸿沟等问题更加严重。联合国极端贫困与人权问题特别报告员菲利普·奥尔斯顿在2018年发表的访美报告中指出,美国约有4000万人生活在贫困中,1850万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广大发展中国家也面临贫困的重大挑战。根据联合国人居署《2016年世界城市状况报告》,发展中国家贫民窟居民数量一直在上升,1990年约为6.9亿,2000年约为7.9亿,2014年达到8.8亿。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

在2000年召开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通过了以减贫为首要目标的千年发展目标。从那时以来,各国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进行了不懈努力。在2015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各国通过以减贫为首要目标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再次展示了国际社会携手消除贫困的决心和信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世界上贫富悬殊和南北差距扩大问题依然严重存在,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和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国家。构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携起手来,同舟共济、攻坚克难。

中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积极探索、顽强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有力推动了全球减贫进程。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彰显了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与担当。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创造出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扶贫开发始终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消除贫困,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革命时期推行的土地改革,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脱贫困、奔小康”,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显著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兑现了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摆脱贫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再到孙中山“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夙愿,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摆脱贫困、丰衣足食的深深渴望。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的腐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政局动荡、战乱不已、民不聊生,贫困的梦魇更为严重地困扰着中国人民。摆脱贫困,成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进行长期艰辛奋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帮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赢得了最广大人民广泛支持和拥护,夺取了中国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摆脱贫困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组织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重整山河,为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实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2012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2013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创新扶贫工作机制。2015年,党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要求,实行“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为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涝灾情带来的影响,党中央要求全党全国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信心百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经过8年持续奋斗,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贡献。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稳步前行。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