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bevictor伟德国际官网
ENGLISH
2022-05-1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战略思维的新特点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战略思维的新特点
        来源:《中国领导科学》2022年第3期 作者:何建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弘扬我们党的战略思维传统,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坚持事实性和价值性相融合、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战略思维的鲜明特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略思维理论。

一、在战略价值观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战略思维的第一个特点,是在战略价值观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战略问题上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它关乎国家、民族、政党的生死存亡,具有鲜明的价值属性和阶级属性。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对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积极谋划和科学布局,绝对不能仅仅满足于做纯粹方法论层面的具体行为模式、行动方案的简单组合,必须将方法论同世界观、价值观相融合,赋予方法论以科学的价值指引,实现求真和求善的完美结合,真正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利益。因此,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首先就要立足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自觉地从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战略价值观高度看问题、想问题。

众所周知,坚持从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高度认识世界、谋划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早在1937年,毛泽东就在《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指出:“世界本来是发展的物质世界,这是世界观;拿了这样的世界观转过来去看世界,去研究世界上的问题,去指导革命,去做工作,去从事生产,去指挥作战,去议论人家长短,这就是方法论,此外并没有别的什么单独的方法论。所以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世界观同方法论是一个东西。”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在国家、民族和政党的战略问题上实现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就是要将实事求是、对立统一和群众路线创造性地贯通起来,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确立和坚守服务人民的战略价值观,从根本上回答好战略“为了谁”“依靠谁”等重大问题,彰显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本质属性。离开人民,中国共产党人的任何战略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如何能够在准确判断时代方位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战略谋划和战略布局,又如何能够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这是摆在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战略性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不渝地坚持我们党服务人民的战略价值观,立足不断变化着的世情、国情和民情,创造性地将战略思维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建构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价值观,为新时代构建和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锚定了方向、明确了主题、锻造了主体、确立了标准,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的新战略“为了谁”“依靠谁”等时代课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略思维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战略思维的最大底色和亮丽特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思维,其核心要义有二:一是为了人民进行战略思维,回答战略思维“为了谁”的导向问题;二是依靠人民进行战略思维,回答战略思维“依靠谁”的主体问题。在战略思维问题上坚持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统一,标志着作为“中心”的人民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战略思维的主体、目的、动力和标准。

一方面,为了人民进行战略思维,就是要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贯穿于战略思维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战略目标、战略路径、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等各环节全面体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服务人民的崇高战略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战略方向的擘画上,我们党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宏伟蓝图的当代中国方案;在战略路径的选择上,我们党坚持以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追求,排除各种干扰,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这是代表全体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抉择;在战略措施的谋划及其实施上,我们党始终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以人民之根本所需为我们党的战略所需,高屋建瓴地作出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为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科学的战略安排;在战略评估上,我们党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检验全部战略构建、战略实施有效与否的根本标准,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检验一切战略理论和战略实践的根本标准。

另一方面,依靠人民进行战略思维,就是要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贯穿于战略思维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战略主体、战略布局、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等各环节全面生动地体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主体论。人民是全部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和核心观点。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这一观点形象地概括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人民江山论。在人民江山论的视野中,“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这就表明,致力于解决人民江山之“根本性问题”的全部战略与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战略根本不同,它只能是也必须是以人民为主体的战略即人民战略。这一战略因人民而立心、为人民所构建、由人民来检验。因为人民,我们党的战略才是有机的、生生不息的,才能展现其活泼的大气象。若无人民,我们的战略则无主体、无生意、无价值、无目的。具体而言,首先,作为“中心”的人民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战略构建的实践主体。我们党的全部战略无不源自于人民的实践,问计于民是我们党坚持战略思维的突出特点和显著优势。其次,作为“中心”的人民是我们党全部战略理论和战略实践的评价主体。战略之好与坏、优与劣、成与败,只有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才能得到最终检验。最后,作为“中心”的人民是我们党全部战略构建的价值主体,人民群众既承担着战略思维和战略实践的主体责任,又是战略思维和战略实践的最大受益者。这表明,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思维而言,人民才是实践、评价和价值三位一体意义上的战略主体力量。

还必须指出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价值观,内在地规定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进行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战略思维关乎国家、政党的全局、长远和根本利益,是在各种利益主体的相互博弈、诸多矛盾力量的相互斗争中展开的,不斗争则政党无战略,不斗争则社会无进步。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我们思考新时代新征程全部战略问题的出发点,也是贯穿战略思维始终的底线思维。因此,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而言,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进行战略思维,最根本的是带领人民展开伟大斗争并在这种斗争实践中总结群众新鲜经验、准确把握时代特点、提升战略思维能力、作出科学的战略构建并使之现实化。

二、在战略方法论上坚持诸思维方式的系统集成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战略思维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在战略思维与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的融会贯通、系统集成中展开战略判断、战略谋划和战略实施。战略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有着不同于其他思维方式的内在规定性。但是,作为关乎国家、民族和政党之“根本性问题”的思维方式,战略思维在方法论层面又具有显著的系统集成的特征,只有在与其他思维方式的有机统一中才能得到科学阐释和灵活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人战略思维传统的基础上,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和群众需求,创造性地将战略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的其他思维方式贯通起来,建构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谋划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系统,并在与诸思维方式的有机统一中展开战略思维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战略思维的系统性特征,是在方法论层面对马克思主义战略思维理论的重大贡献。

首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战略思维的系统性特征,表现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将战略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的其他思维方式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了新时代的科学思维方法论,为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在诸思维方式的有机统一中进行战略思维提供了哲学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治国理政的环境、条件、目标、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具有的总体性实践的特征愈益明显。作为一个大党,要带领人民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型国家进行亘古未有的伟大事业,必须要有科学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作指导。为此,党中央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办”,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在坚持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并具体阐述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思维方式,强调要以战略思维布全局、以历史思维观大势、以辩证思维抓根本、以创新思维增活力、以法治思维求善治、以底线思维补短板。不仅如此,还特别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治国理政的总体性实践中致力于实现诸思维方式的融合贯通、系统集成,并由此展开战略、辩证、创新、法治、底线和历史等具体的思维活动。就战略思维而言,就是要在坚持历史思维以洞察规律、坚持辩证思维以化解矛盾、坚持创新思维以增强活力、坚持法治思维以稳定秩序、坚持底线思维以明晰边界的基础上展开我们党的全部战略谋划、战略布局和战略实践。这表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思维绝不仅仅是一种孤立的思维活动,还必须在诸思维方式的有机统一中展开其理论和实践逻辑。

其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战略思维的系统性特征,还表现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在诸思维方式的内在统一中阐发战略思维的思想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法。根据这一概括,战略思维的核心要义有三:一是“高瞻远瞩”,即要贯彻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关注事物纵的方面的长远性问题,总结历史、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把历史、现实和未来相贯通,善于把眼前问题放在过程中加以把握,在治国理政中既要有战略预见,站得高、看得远,又要坚持底线思维,坚守战略底线,做到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实现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这一规定性清晰地表明,战略思维须臾不能离开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和历史思维。二是“统揽全局”,即要贯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关注事物横的方面的空间性的全局性问题,善于把全局和局部贯通起来,立足全局洞察时代大势,把局部问题放在全局中加以谋划和解决,更好推动各方面工作,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战略思维的这一规定性同样清晰地表明,离开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和历史思维,战略思维无法得到科学阐释。三是“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即要通过分析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以揭示本质、洞察规律和辨明大势,正确地规划和部署各个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战略思维的这一规定性再次表明,只有与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和历史思维的协同作用,战略思维才能发挥其应有功能。概言之,战略思维作为对事物全局的而不是局部的、本质的而不是现象的、内部联系的而不是外部联系的、长远的而不是暂时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的认识和把握,必须要同诸思维方式相结合才能得到科学阐释和合理运用。

最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战略思维的系统性特征,也表现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在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的有机统一中展开治国理政的全部战略擘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完整提出并被用之于阐释“坚持系统观念”的具体内涵。系统观念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不仅涵盖了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各阶段,为主体认识、谋划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方法论链条,而且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等思维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石。在诸思维方式之中,战略思维与系统观念的关系更加直接也更加紧密,坚持系统观念的“四个加强”,实质上就是战略思维内在逻辑的逐次和全面展开。加强“前瞻性思考”,核心是要解决“往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它要求主体坚持系统的过程性观点,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着眼长远,立足实际,总结历史,放眼未来,提高识别力,“科学预见形势发展的未来走势、蕴藏其中的机遇和挑战、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透过现象看本质,抓好战略谋划,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加强“全局性谋划”,重点是要解决“走什么路”的战略路径问题。它要求主体坚持系统的整体性观点,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着眼大局,处理好世界和中国、中央和地方、共性和个性等矛盾关系,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谋划力,制定科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加强“战略性布局”,宗旨是要解决“路怎么走”的战略布局问题。它要求主体坚持系统的结构性观点,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着眼根本,认识和把握不同要素的性质、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统筹兼顾好先与后、重与轻、多与少、快与慢等矛盾关系,在战略和战术的辩证统一中做到观大事、明大势、战略性地布战略之局。加强“整体性推进”,宗旨是要解决“如何做成事”的战略实施问题。它要求主体坚持系统的协同性观点,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着眼实效,统筹兼顾好各主体、各领域、各方面、各阶段、各目标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坚持知行合一、善作善成、守正创新,抓重点带一般,整体性地推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上述分析表明,坚持系统观念所突出强调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整体性”等特征,实质上反映的就是战略思维的理论规定性;坚持系统观念所描述的“思考”“谋划”“布局”“推进”等主体活动,完整地呈现了战略判断、战略谋划、战略构建、战略实施等战略思维的逻辑链条。进而言之,坚持战略思维,核心就是要坚持系统观念所要求的“四个加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晰地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战略思维的系统性特征。

三、在战略实践中坚持战略判断、战略决策和战略突破相贯通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战略思维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在战略实践中创造性地将战略判断、战略决策和战略突破贯通起来,特别善于从全局上进行战略思考和战略判断、在关键时刻作出战略谋划和战略决策、在复杂形势下保持战略定力并通过解决突出问题实现战略突破,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战略思维问题上鲜明的创新性特征,为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战略思维提供了科学路径。

首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战略思维的创新性特点,表现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和时代课题的全新认识和准确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思维在本质上是“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的思想方法。这里所要求的“站在时代前沿”“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等,其重要目的就是对历史方位、主要矛盾、时代主题作出准确的战略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基于对中国社会所取得的“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所发生的“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所产生的世界性的历史性影响的深刻洞察,创造性地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战略判断为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提供了全新的时代坐标。与此同时我们党又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面临的发展机遇以及艰巨挑战也正在发生深刻而重大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这一创新性认识,准确反映了我国由“欠发展”阶段转变为“发展起来以后”阶段的客观实际。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代方位和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进一步向我们党提出了如何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方位下的时代主题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长远看当前、从大局看局部的辩证方法,既放眼全球,又立足中国;既面向未来,又直面现实;既正视复杂严峻的问题,又坚定长期向好的态势,认为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给我们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以及时代课题的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战略思维的创新性特征。

其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战略思维的创新性特点,还表现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局、科学谋划、抓住重点,“善于在关键时刻作出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贯通、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确立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体现了高超的战略谋划和战略决策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曾指出:治理中国,关键是要放眼长远,同时又要脚踏实地。制定战略目标,必须立足不断发展论和发展阶段论的统一,明确长远目标和当下目标。我们的长远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它的实现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以此为基础创造性地制定和完善与目标相适应的战略部署,包括路线、方针、政策、举措等。在这过程中,我们党既坚持底线思维,树立忧患意识,管控战略风险,又坚持战略思维,在统筹兼顾和突破重点的结合中作出战略布局,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布局既统筹兼顾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和重大问题,实现了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的有机统一,又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这一短板,从“全面”切入和突破,把“全面”作为战略支点,把补短板作为战略重点,这就使得治国理政的战略谋划和战略构建有的放矢、纲举目张,在战略目标、战略路径、战略重点、战略保证和战略主体之间形成了有机的内在逻辑,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鲜明地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战略思维的创新性特点。

最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战略思维的创新性特点,还表现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错综复杂形势下保持战略定力,善于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创造性地通过解决突出问题实现战略突破。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定战略意志、保持战略定力、赢得战略主动的问题,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看得准和谋得新的基础上稳得住,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咬定青山不放松,强调在战略上要下先手棋、打主动仗,认为只要“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下先手棋、打主动仗,赢得了战略主动。从国际层面看,习近平总书记分析指出,在历史上,新兴大国出现必然带来国际格局调整,必然遭到守成大国遏制,这也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内将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战略变化的客观必然性,把握好大国关系演变的特点,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我们必须牢记一个历史铁律:决定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归根到底是大国力量对比,最终靠的还是实力。我们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不断全面提高综合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从国内层面看,习近平总书记分析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面临诸多风险的矛盾凸显期,已进入社会矛盾的高发、多发期,各种矛盾、各类问题相互交织叠加、纷繁复杂,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各种利益诉求相互冲撞,要在复杂环境中把准改革之脉,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在利益博弈中推进改革进程,必须要有强大的战略定力,做到既防止顾此失彼又分清轻重缓急,既抓住矛盾的要害又扭住问题的症结,既灵活驾驭主动又准确把握时机、拿准尺度,善于通过发现并解决突出问题实现战略突破、赢得战略主动。现在,国际国内存在各种势力,有的想把中国拉回到老路上,有的则想把中国引到邪路上,对此必须要有清醒认识、科学判断、正确抉择、坚决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受国际国内诸多复杂多变的因素影响和制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成功的。我们需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对于看准了的、认定了的、走对了的道路,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在道路方向等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经常使用“长期坚持”“坚定不移”“始终不渝”“永不动摇”等词汇,就突出体现了这种战略自信和战略意志。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永远掌握战略主动权。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